您好,欢迎来到仪器批发网 | 免费注册

我国将建6个国家研究中心 带你读懂科研新方向

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2017-12-20 14:29:04浏览:1858

近日,《科技部关于批准组建北京分子科学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的通知》印发,北京分子科学、武汉光电、北京凝聚态物理、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沈阳材料科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6家国家研究中心随之公布。    批准组建的国家研究中心名单   

  

国家研究中心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符合科学发展趋势且对未来长远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可能形成重大科学技术突破且对支柱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科学问题,聚焦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方向,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创新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学科引领中心、科学知识传播和成果转移中心。    新组建的国家研究中心    

1.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依托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组建);    

2.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组建);    

3.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组建);    

4.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依托清华大学组建);    

5.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组建);    

6.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    

1.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是科技部2003年11月批准筹建的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依托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和中科院化学所。在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高分子物理与化学(中科院化学所分室)、分子反应动力学(中科院化学所分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部门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基础上整合组建。    

2.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是科技部于2003年11月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由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建,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共同组建。 实验室现拥有60亩实验园区和4.8万平米“光电实验大楼”,并投资5个亿筹建新的光电信息大楼(升级版光电国家实验室)。目前在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激光与太赫兹技术、能源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信息存储与光显示、光电探测与辐射等六大领域建立了六个功能实验室,并投入近6亿多元建立了17个科学研究平台以及1个光电公共测试平台,开展立足光电前沿的基础研究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技术研究。    

3.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于2003年11月25日正式开始筹建。成立之初,国家实验室包括10个研究部和1个技术支撑部,随着筹建工作的逐步推进,实验室又相继建立了4个研究中心。目前,国家实验室的主要学科方向为凝聚态物理学,包括超导、磁学、表面科学、光学、先进材料、极端条件物理、纳米科学、软物质、固态量子信息和凝聚态理论与计算等研究领域,学科范围从凝聚态物理学延伸至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生物科学等。以凝聚态物理学为核心,相关科学基础研究紧密关联的研究格局已初步形成。同时一支与国家实验室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骨干地位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也在逐步形成。    

4.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    

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组建于2017年11月21日 。由科技部批准,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组建。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作为我国第一个研究类国家实验室试点单位,是以原“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疲劳与断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固体原子像开放实验室”为基础组建,2001年6月28日正式挂牌运行,并于2004年5月12日通过了由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实验室建设验收。实验室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主任卢柯院士,理事长叶恒强院士。    

6.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在试点期间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交叉前沿基础研究为导向,充分发挥基础厚实、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针对微尺度物质科学领域的一些共性问题,着力开展以量子调控及量子信息为主导的原始创新和基于纳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和认知科学的交叉创新。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质量优异、勇于创新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包括9支国家基金委优秀研究创新群体,6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4位长江特聘教授,27位首席科学家,44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9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8位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位万人计划入选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