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仪器”是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小到几百块的移液器,大到几百万的测序仪。即便是同一类仪器不同的价格其内部结构设计也相差十万八千里。例如下面这两台离心机,都是离心机,但两者的差别就像自行车和汽车,尽管都是出行工具,但几乎不可能行驶在同一条公路上。
自从有仪器排行榜开始好像中国品牌就从没入榜,榜单牢牢被赛默飞、丹纳赫、安捷伦等国外巨头所霸占,原因何在?
实验仪器品质提升的根本逻辑
对于普通产品而言,薄利多销是普遍可行的策略:商家可以低价获得大量订单,通过量产获得生产经验,并将利润的一部分投入到研发并升级设备和技术,然后再进一步获得更多的订单和更高的利润。满足这个循环需要一个条件:市场容量要足够大。
只有市场容量足够大,薄利才能多销,总的利润才足以支撑技术投入;而只要技术进步速度不是太快,那么后来者就有可能逐渐赶超。制造企业如鞋帽,玩具,家电,手机,等基本都是这个套路才得以上位。
相反,如果将通过薄利多销获得的利润投入到研发之后,产生的技术进步仍然无法赶上行业领跑者的技术进步速度,那么在这个行业里就永远无法赶超,甚至差距会越来越大。比如汽车,后来的竞争者难以通过薄利多销扩大市场并快速积累财富,除非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否则将永远处于跟跑状态。日系车尽管已经“赶超英美”几十年,但在传统内燃机领域与欧洲汽车相比仍存在差距。是混合动力这个新技术给了日本汽车赶超的机会。
简单讲,在生产技术不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前提下,制造业的提升就是靠经验的积累: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经验越丰富,生产效率就越高,质量和可靠性也就越好。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大多数是遵循了这样的逻辑。
然而,这个逻辑并不适合实验仪器行业。实验仪器行业基本上都是面向专业市场的,而越是往高端发展,客户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市场细分也就越明显。即便是通用型机仪器,其用量也远低于该仪器所使用的试剂耗材。比如一次性一台测序仪虽然要花费不少资金,但这些资金相比这台仪器所消耗的试剂以及耗材所花费的资金,也许不值一提。
因此说市场容量有限这个先决条件的存在,薄利是不能多销的,后果导致中国制造业惯用的策略统统失效。换句话说,在一个技术密集市场容量又不大的市场,不存在后发优势,只有后发劣势。
仪器生产难以通过量产积累经验
因为实验仪器市场就那么点,企业并不能积累多少的经验,更不能积累财富并投入到研发。为此欧美仪器巨头开出的药方不是薄利多销,而是走高端定制化路线,获取高额利润。虽然不见得适合我国国情,但至少战略方向是清晰的。
无法通过大批量售前测试提高产品质量
客观地说,实验仪器上市前需要做大量的测试来确保仪器的产品质量。然而这些测试往往要花费昂贵的资金和占用长期的时间来完成,那些国际巨头当然有这个财力和实力去高标准的完成此步骤,但显然国产仪器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真正完成这个步骤,大量仪器都是在自家实验室匆匆忙忙进行一些预实验就赶紧上市销售赚钱。
这也是很过国产仪器在宣传时个个赶超国际巨头,但真正在终端客户使用时却发现漏洞百出,严重者甚至完全不能使用的原因,就是因为很多仪器并没有真正经历复杂多变的测试,仅仅是做一些常规且标准的简单试验就认为自己的产品已是完美无瑕的一块碧玉,实则不过是一块路边随处可见的石块而已。
用户粘性高导致低价策略失效
高端实验仪器的用户通常粘性较大,不太容易因为价格更换设备。因为一旦新的仪器出问题,那么对整个实验造成的影响会非常大。所以用户宁可选择品牌知名度高、上市时间长,价格稍微贵,性能更稳定的设备。
客户粘性造成的结果很像“阶级固化”:除非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非关键部件,低端制造很难通过低价、辛苦经营进入到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俱乐部。为了生存仪器生产商也会低价接单,造成行业状态更加恶劣。
低端制造的升级需要整个行业的变迁,需要在大形势下顺势而为。比如此次新冠疫情下的pcr仪:早年间大多数客户都会选择国际仪器巨头的高端pcr仪,而国产pcr大多只能卖一些对价格及其敏感的中低端客户。随着此次疫情的爆发,pcr仪需求量剧增,由于此前积累的口碑,国产pcr仪虽和进口品牌在技术层面还有很大差距,但好在价格实惠且质量还算说得过去,一时间国产pcr仪也成了成为新冠检测的抢手货。(
朗基PCR仪)
经此一站国产pcr仪自然会得到业内认可,国外高端pcr仪一统江湖的时代将会一去不复还。所以,振兴仪器产业,着力点有时并不在仪器本身,而是下游应用产业链的发展。
仪器生产的高技巧密集型产业属性
仪器生产的大部分变动成本:零部件成本及人工成本。
高端仪器市场中国产仪器并没有太多的价格优势,因为国产仪器大部分核心零部件都要进口,所以国产设备只能通过非核心部件和剥削工人降低成本,在设计和功能上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再加上量产规模受限,所以也难以通过工序拆解让普通工人经过短期培训就对仪器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所以仪器生产是一种”高技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要与人员素质相配套才能发展。比如家电,手机,建筑,等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掉大量“农民工红利”;软件,半导体则需要“工程师红利”;航空航天,核能等高端产业需要“科学家红利”。其中实验仪器等是属于典型的需要“技工红利”的产业。只有拥有大量高性价比高级技工,这个产业才能蓬勃发展。
目前欧美等发达地区都拥有大量的高级技工人才。这类人才成本约是月薪2-5万元人民币。如果低于这个待遇,那么厂家无法吸引足够优秀人才,其产品也只能在中低端水平;如果超过这个区间,由于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过大,那么也会因成本过高而逐渐转移出这个区域。
目前我国实验仪器行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远低于2万,因此高端人才不会选择搞实验仪器,而是去了互联网、金融等多金行业;因此若要迈入高端仪器,先把从业者的收入提高到至少1万月薪以上再说(不和发达国家比)。
资本难以驱动实验仪器行业发展
资本最容易发挥能力的市场本质上是资源型市场,通过在时间或空间上控制资源获利。即便投资对象是技术,资本看重的也是技术可以带来的独占性的资源。就实验仪器而言,其技术进步并不能带来商业商业上的暴利,更何况这些技术在行业外的投资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由于市场规模小,普通产品的创新所带来的收益数倍于实验仪器创新所带来的收益。这样看来,与其投资实验仪器本身,到不如投资仪器所配套的实验试剂和耗材更赚钱。
结语
“中国产品在美国超市里,美国产品在中国实验室里”,这话不假。实验仪器的尴尬处境其实正是中国制造业面临发展瓶颈的缩影。通往高端制造的前路是布满荆棘险象环生的,相对于国际巨头动辄百年的历史,国产仪器公司往往也不过区区十几年,也许前路还很长,慢一步深一度也许是国产厂家不错的选择。中国制造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企业、政府和资本都应该转变思路,用更务实的态度更专业的方式支持我们仪器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