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3日韩春雨等人发出撤稿声明,韩春雨团队表示: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
基因编辑
由“热烈追捧”到“质疑重重”,再到如今的“主动撤稿”,“韩春雨事件”或许可暂且告一段落了。
主动撤稿,没有放弃,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
北京时间今晨(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 )发布一项声明称,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此次撤稿为韩春雨主动申请撤回。
同时 ,韩春雨等人也发出撤稿声明,韩春雨团队表示: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我们报告说,利用5′磷酸化单链DNA作为引导,NgAgo(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能够有效引起双链断裂,并对人体细胞基因组进行编辑。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Protein Cell 7,913-915, 2016; Nat. Biotechnol.35, 17-18, 2017; Cell Res.26, 1349-1352, 2016;PLOS One 12, e0177444, 2017) ,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在河北科技大学上,也发布了韩春雨团队的声明,声明还表示,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
而鉴于该论文已撤稿,河北科技大学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自然-生物技术》社论:是时候该用数据说话了!
《自然-生物技术》今日同时还发表了一篇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的社论。文中称,一项宣称通过Argonaute酶实现基因编辑的研究被撤回,这显示了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全天候媒体时代的重要性。社论梳理了这篇论文发表以来的事件进展:本期,韩春雨及同事撤回了发表于去年5月的一篇论文。该论文称,短5′磷酸化单链DNA可引导格氏嗜盐碱杆菌核酸内切酶(NgAgo)产生双链断裂,实现对人类基因组的编辑。论文一发表,便引起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和媒体的竞相报道。但是很快,在推特、博客和其它社交媒体的助燃之下,有关该研究可重复性的质疑开始迅速增多。去年11月,本刊发表了“编辑部关注”,提醒科研界留意这些可重复性方面的担忧。为了最终解决这个争议,多个研究小组在数月里生成了更多的实验数据。如今尘埃落定,这也是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为澄清NgAgo的功能而付出的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的证明。
文中还提到,去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本刊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但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判定这些数据太过初级,不满足发表标准。因此,编辑部决定给这些原始论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组更多时间来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论点的实验证据。“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我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文章称,“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文章最后表示,在希望得到快速、明确答案的全天候媒体和公众眼中,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流程似乎慢得让人沮丧。但是,当涉及生物学时,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当研究重复性时,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那就是这需要花时间来做。就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而言,现在是时候了,数据已经说话了。”
同行如何评论
此次撤稿事件在圈内引起不小震动,很多专家学者也谈到了自己的看法。
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表示:“很重要的一步,让我对科学共同体有了些信心。期待下一步动作,现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学术不端,例如造假。或者是单纯的错误。”
“这个撤稿声明中所述理由是很罕见的,很明显是作者在杂志编辑部要求和其它压力下,不得不撤稿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表示。
“韩的这个技术,在去年遭到大面积质疑后,领域内的人其实心里都已下了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靠的研究结果。我自己后来也仔细研究过相关知识和文献,发现NgAgo理论上就不可能具有和Cas9相同的基因编辑功能。”邵峰说。
邵峰认为,韩春雨事件对于整个学术共同体和公众来说留下两个要解决的问题:其一是,研究成果是否可靠(对于这样的技术开发成果来说,可靠意味着他人必须可以重复);其二如果不可靠,具体原因是什么?自然生物技术的撤稿声明是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也履行了杂志对科学界和公众应该承担的义务。但第二个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个只能依赖韩所在的学校和我国的科研管理机构。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高福曾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也对这一事件提出出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众多科学家反映自己无法重复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韩春雨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大家完成实验,包括公开他掌握的数据和实验过程。河北科技大学和相关部门必须站出来展开调查。不论是韩国的黄禹锡事件,还是日本的小保方晴子事件,最终都是他们所在的学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的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
事件回溯
2016年5月2日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在论文中,韩春雨团队使用NgAgo-gDNA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的47个位点进行了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按照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该技术效率之高,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对基因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地剔除、添入等。
2016年5月20日
原清华大学着名结构生物学教授颜宁,在微博上首先提出论文结果可重复性的问题。
2016年5月26日
“未名空间”论坛上出现了“纯从科学角度分析韩春雨的文章”的帖子,认为韩春雨的论文从Ago理论上看行不通。
2016年6月23日
“知乎”,“百度贴吧”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关于“韩春雨论文无法重复”的话题开始增加。
2016年7月2日
韩春雨在百度贴吧“国际米兰吧”回复网络上的质疑。随后他便停止在网络上发声,并开始拒绝采访。
2016年7月21日
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仇子龙发表声明,称能在基因组水平看到NgAgo引起的基因编辑,并呼吁韩春雨尽快发布NgAgo 2.0版和Smart版。这是韩春雨之外迄今唯一实名宣布加入NgAgo和ssDNA后可以看到基因编辑的研究组。
2016年7月29日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GaetanBurgio教授发表长文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随后,美国、西班牙等多位科学家也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NgA系统的基因组编辑结果,为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呼吁科研工作者停止使用NgAgo技术。
2016年8月8日
《自然》杂志网站发表一篇报道,详细记述了多国科学家对于韩春雨的NgAgo的争论。文章指出,来自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的科研人员表示实验不可重复。
2016年10月10日
由北京大学教授魏文胜组织和发起,来自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13位科学家通过两家媒体,实名发布声明,“没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呼吁有关方面组织第三方介入调查”。101
2016年10月12日
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及中科院院士邵峰通过《知识分子》联合发文,公开此前一个月,致河北科技大学校长的信件和收到的回函,希望认真仔细的核实韩春雨的实验结果。
2016年10月14日
河北科技大学就韩春雨实验结果受质疑作出书面回应称:已有机构用韩春雨团队技术实现基因编辑,具体信息会适时向社会公布。
2016年11月15日
国际学术期刊《蛋白质与细胞》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NgAgo的疑问》的文章,由国内外多家实验室的科学家联合署名,文章对韩春雨团队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结果提出质疑,表示无法重复其实验。同时,作者们也呼吁韩春雨团队尽快澄清其中的疑点,提供更详细的实验资料。
2016年11月29日
《自然-生物技术》发布最新声明,就此前发表的韩春雨等所着论文《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编辑》发表了“编辑部关切”,并发表Toni Cathomen及同事的通信文章,或将否定韩春雨原论文所称的有效编辑内源性基因的这一主要发现。
2017年1月9日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 “视为撤回通知书”。显示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沈啸为发明人的专利——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因申请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复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该专利的申请被视为撤回。
2017年1月19日
《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指出,该期刊表示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2017年1月19日
河北科技大学贴出了“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诺维信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的文章。次日,诺维信公司发表声明承认在NgAgo上达成合作。但河北科技大学和诺维信公司都在重复性问题上并未有提及,只是分别表示NgAgo在“真菌表达系统”和“生产酶的微生物表达系统”上有潜力。
2017年5月9日
《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布了一则“编辑部关切”。内容显示:NBT的编辑注意到了读者们对韩春雨2016年5月2日在线发表的有关NgAgo论文重复性的担忧。
2017年8月3日
韩春雨团队主动申请撤稿。
在被质疑的一年时间里,韩春雨一直不愿公开实验记录,但是表示他的实验可重复,他正在不断改进实验效率。韩春雨还曾表示,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80%的原因是实验用的细胞被污染了,这个观点也是从“质疑”开始之后他所一直坚持的。然而魏文胜等科学家却表示,“细胞的污染是做这个行业的一个很基本的一个训练,只有韩老师实验室能够做出来,这个是非常违反常理的。”